
大溪厝以前居民約700多戶,而後紛紛向外發展,現約只剩400多戶,古時,村名叫范家厝,據說是漳州府庵后久保坑現僅存范欽章ㄧ家,范姓先來開墾之故,但迄無證據,只是到了明治時代(約1872年),全村僅剩一戶范姓人家,後來黃氏、陳氏、賴氏三大家族人口慢慢增加,里內現以賴氏為最大宗族,成為大溪厝重要的成員。
至於「大溪厝」之名,有人說是因為康熙47年(1708年)興築大溪厝陂才有「大溪厝」的稱謂出現;或說大溪厝地名是因開墾者很多,而有「大家的厝」之稱呼,而後流傳為「大家厝」(「大溪厝」---台語),便一直使用到現在。
因為里內現以賴氏為最大宗族,嘉義市名人首任民選市長賴淵平先生是大溪厝賴家後代、張文英市長也是大溪厝賴家的媳婦,所以,賴姓在此有其重要地位,以下就來探討賴氏宗祠:賴氏祖先是由漳州府平和縣移居來台,由於早年祖產繼承糾紛,以致宗祠缺少管理。宗祠內之主廳供奉有十多個祖宗牌位,一般宗祠較少看見這麼多牌位,保存的牌位多象徵家族繁衍子孫多。
賴氏兩座宗祠年代約80年,頂公為大老婆所有;下公為小老婆所有,兩棟建築各有特色。賴氏祖先娶兩房,大房沒有生育,過繼二房的兒子,頂公祠屬於大房所有,下公祠則屬於二房,相傳二十三代,而以往每逢元宵節,子孫會齊聚頂公祠「吃公」,聚餐聯誼。
下公則座落於嘉義市大溪厝161號。

但現在下公也是一進式三開間的傳統建築,屋頂是馬背形式,同樣有精美雕刻,多了八角窗的特色,但宗祠內的重要祭器也遭小偷光顧,早已無存。
只是下公比頂公來得有人氣,平常出入的人多,基地位置好,廣場較寬敞,大溪厝幼稚園及開票所也設在旁邊,且有各種活動也在此舉行:如媽媽土風舞表演。而下公後代為了能保存宗祠,故有整修宗祠,然而礙於經費不足,只能稍加整理,勉強延長使用年限,所以,還是需要相關單位注意,才不失前嘉義市長賴淵平贈送「尊祖敬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