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魚寮遺址

魚寮溯源計畫

古圳 遺址 客家聚落的歷史向度
「道將圳」的開發距今321年,灌概面積從3640餘公頃到現在仍有1340餘公頃的農作賴以滋潤。全圳總長97公里,早期為本市埤麻腳庄陳日新、游立天等人聚資萬兩,引八掌溪水灌概農田,惜因資金不足停滯,幸賴道台(高拱乾)應允幫忙再聚資萬兩得以竣工引水,感念其德而名-「道爺圳」,時康熙三十四年(1695),此圳以「諸羅山大陂」、「柴頭港陂」、「埤麻腳埤」為滯洪池,魚寮水系則作為與「加走陂」間的滯洪引道,之間長可七公里有餘與嘉義市大溪厝銜接。大正十二年與「將軍圳」(康熙二十六年1687)合併名-「道將圳」,再引三界埔赤蘭溪流貼補八掌溪水源的不足。聚此嘉義西部平原得以一年兩季稻作,餘暇仍可雜作貼補家計。可見此圳對嘉義平原的發展足具貢獻。
魚寮遺址可分上層出土(2000-3000)、第二層出土研究(3500-4500)面積廣達三十餘公頃(依鹿野忠雄記載),沿著此段古圳不遠有著白鴿厝遺址、南新遺址、柴頭港遺址,又從大溪厝的「檳榔園」過嘉義市的番仔溝到洪雅族聚落的「諸羅山社」,可以初窺平埔族的發展脈絡。
魚寮聚落原先是有七個社群的聚集,後因盜匪的殺掠而散庄。聚落信仰保安宮主祀三山國王與王爺夫人,據傳為明鄭時期大陸祖廟供奉來台,至今也有三百餘年以上。往東七百公尺大眾爺廟後方,有一糖廠鐵道以南北走向,銜接高鐵五十米道與嘉朴公路。水圳穿越中山高接近「蓖麻腳埤」制水閘有一「元帥廟」據傳是為林爽文事變陣亡的清朝兵將一十三人。
聚落近代發展與周邊糖業密不可分,白鴿厝農場與廢棄的中島農場記錄著糖業的發展史,而鐵道早期據傳是南北的戰略預備要道。從人文、地理脈絡的發展我們看到歷史的縱深,從水圳的紋理找到聚落的發展軌蹟,而糖業成就現代化的台灣,但聚落產業是否會跟糖業一樣走入歷史灰燼。我們想本份的回到一切的原點從新審視,或許能夠有樂觀的理由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產業和永續經營的願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