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代發 【地球公民冬令營隊】尋訪水之源--環境關懷與生態體驗之旅

【主 辦】:財團法人台灣省文化基金會

【承 辦】:地球公民協會

【日 期】:2009年2月5日至7日(週四~週六,三天兩夜)

【招生對象】:限高中以上之學生、教師、社會大眾,名額:60人

【課程特色】:
l 透過現地的考察,提供「地球公民」在地、深入的環境視野。
2 以高屏溪流域為軸心,從下游到上游,尋訪/關心大家的水之源(水資源),同時考察高屏溪流域內之土地利用、產業活動、水資源開發、河流、森林生態、族群等課題。
3 課程進行方式以戶外實查、現地解說為主,結合部分室內演講與討論課程,提供學員價值思辨、對話交流之機會。

【收 費】:
1.一般 /報名費2500元。
2.學生(憑學生證)/報名費2000元。
3.地球公民協會會員 /報名費1800元。
(★報名費:含三天課程、兩晚住宿、餐飲、小點心、遊覽車來回車資、旅行平安保險費,研習講義等。★全勤者,結業當天可獲頒結業證書)

詳細內容, 請連結至此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97年曹公圳活化與再利用高峰論壇

《慶祝鳳山建城220周年暨慶祝曹公圳完工170週年》系列活動
「97年曹公圳活化與再利用高峰論壇」
時間:97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地點:高雄縣政府多媒體簡報室(鳳山市光復路二段132號)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彰化:東西三圳

「貓羅」是彰化的一條溪。「東西二圳」是彰化的一條溝。在「快官」將貓羅溪的水引進來,繞過八卦山麓,經過柴坑仔,進入彰化市,二百年來這條溝源源不斷的供水給「彰化」、「和美」與「線西」的大片良田,使彰化縣不僅有台灣蔬雂宋晼A也孕育彰化成為人文薈集之處,連附近的「花壇」也一直是台灣的碾米中心。不同品牌的米,大都是在這裡把糙米碾成白米,一袋袋的送到本省各地的市場上。

由於有這一條水溝,所以彰化市通過水溝的地方叫「過溝仔」。以前溝仔邊住了很多乞丐,有人給他們誘F二十八間的乞丐寮住,所以叫「二八間仔」,就在彰化市民生國小的附近。小時候,我常常在這裡溜達,玩玻璃珠、看歌仔戲、摘番石榴……。三十五年後,走過彰化市民生路,市貌雖改,依然記得這邊長一棵樹,那邊有一個鐵車道。記憶裡的世界總是比較美,以前媽媽常牽著我的小手,夕陽下,過溝仔邊指著一幢二層樓的房子,說:「這叫兔子房子,窗戶像兔子的眼睛,大門像兔子的嘴巴。」媽媽的想像力,把「二八間仔」邊的環境,譜上彩虹般美麗的顏色。

更多資訊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高雄:曹公圳

高雄平原的愛河、前鎮河、後勁溪、鳳山溪的源頭,都與曹公圳有關。曹公圳現在被稱為高雄平原的「生命泉源」,她的水圳功能日益重要,如今已成為高雄縣、市政府推動「水岸花香」、「城鄉新風貌」、「溼地廊道」的魔法師。清除高雄平原水域的污垢就靠曹公圳帶來活水,因為來自水圳清淨的水源,是解決高雄都會區水污染(淡化)的救星。

「曹公圳」走過170年(道光17、1837)的歲月,已圓滿完成農業時代的歷史性任務,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曹公圳」卻仍無法卸下子肩,還要繼續完成新時代的使命。撫今追昔,我們除了感謝先賢辛勞,開創「曹公圳」的豐功偉績之外,如何讓「曹公圳」永續經營,才是繼續發揮「曹公圳」功能的焦點。

更多資訊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台北:瑠公圳

瑠公圳主要路線約為從新店碧潭、大坪林經景美地區後於公館分成東西兩條。東邊於一條再分為兩條,一條入六張犛,另一條入興雅庄(今松山區的台北臺北機場、松山菸廠、信義區),另一支流則經今新生南路及新生北路後入劍潭。1930年代,北入劍潭瑠公圳支流全線被移作排水污溝使用,此路段並於1970年代加蓋成為新生北路高架橋。而其餘區段,也在同一時期隨該路段田地改為建地而多所棄置。2000年代,瑠公圳僅剩新店溪碧潭附近的四公里渠道。新店段(新店碧潭至新店順安街景美橋頭)的圳道其產權均為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所有,部份無償提供給新店市公所作為停車場或公園使用。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桃園:埤塘

桃園台地群最初是由古石門溪(今大漢溪)沖積而成。約在一萬多年前由於台北盆地陷落,古石門溪被襲奪而改道淡水河入海,使得整個台地面的溪流皆成了斷頭河,由於缺乏源遠流長的流水提供灌溉使用,加上沖積扇的紅土礫石層保水不易,每逢旱季農作物的灌溉便成為大問題。因此,先民早在明清時代就開始築埤圳蓄水做為灌溉水源,利用地形上的低窪地闢為埤塘,或於台地面緩坡下方築堤成池塘,儲存地表水,供農田灌溉耕作使用。
早期的埤塘以儲存雨水為主,因此多為看天池,民國元年桃園台地發生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日本當局便決定興建桃園大圳,就是現今台地水圳系統發展之始。桃園大圳於民國五年開始興建,17年(1928年)才全部竣工,桃園大圳儲集大嵙崁溪溪水與天然雨水,是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水利工程。

後來桃園大圳完成,曾經在民國18年台灣發生罕見的旱災,但是在大圳灌溉區內的農田卻不受影響,由此可見桃園大圳的灌溉的重要性。

後於民國53年(1964年)石門水庫工程竣工,桃園大圳進水口改自後池堰取水,桃園大圳之灌溉面積,涵蓋當今桃園縣、桃園市、大溪鎮、八德市、龜山鄉、蘆竹鄉、大園鄉、中壢市、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等地,共二萬二千多公頃耕地獲得灌溉,並使原為亢旱缺水之高台地變為二期作之種稻良田。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台中:白冷圳

1928年12月日本政府為了灌溉大南種苗場開始興建白冷圳,1932年5月才完工,耗時3年6個月,總工程費為104萬日圓(相當新台幣12億元)。白冷圳從大甲溪上游和平鄉白冷(天輪發電廠對面)沿著大甲溪西岸半山腰逢山開鑿隧道,遇溪谷架設渡槽與倒虹吸管,翻山越嶺、從一個山頭的水引到另一個山頭,新社台地全長16.6公里。其中大小共22個隧道、共7.2公里、渡槽14座、倒虹吸管3座,白冷圳雖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但它擁有世界上所有水利工程構造物之精華。七十多年來白冷圳不但宛如母親的奶水、滋潤整個白冷圳社區,2001年更被民眾票選為台中縣歷史建築物第一景,全國百景26名。

更多資訊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新竹:竹東圳與湧泉

竹東圳原設計為灌溉用水圳,自竹東造樹排攔取上坪溪流水為水源,早期僅為灌溉用途,後因新竹與竹東地區用水日漸缺乏,又因新竹科學園區之成立, 每日需要大量用水, 故有寶山水庫之建立, 而寶山水庫之水源即取自竹東圳,故可知先人規劃之竹東圳,於今日不僅供應灌溉用水,更涵蓋了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對今人貢獻之大,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之深。
  竹東圳全長二十一公里有餘,其間大小隧道共十四座,原設計有十三座隧道,第十四座隧道係因寶山水庫之建立,而新開挖之隧道,其攔取原竹東圳之流水,經第十四號隧道而導入寶山水庫,此為寶山水庫之最主要水源。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後勁溪與沿線仕隆圳、援中港圳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林啟燦教授和研究生,組成了「鄉土環境污染調查團隊」,長期進行後勁溪的水質監測,在2001年時發現仁武橋下一個排放口,所排放的多種有機氯溶劑的濃度高得離譜,透過和某家知名大廠商的直接對話,污染行為很快獲得改善,然而到2006年,該廠又故態復萌,林教授與本中心商議,希望將此污染事證公開,讓政府和所有廠商知所警惕。

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此一污染行為的影響,本中心針對後勁溪在八卦寮以下流域的環境進行勘查了解,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後勁溪竟是高雄地區1,600多公頃的農田的灌溉水源。

後勁溪上游有二條支流,一條是從高屏溪引水的曹公圳至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此處亦為左營圳路和楠梓圳路(後勁溪)的分水位置;另一條則是發源自大社鄉的楠梓溪(此河段旁設有大社工業區),二條支流往西行至西青埔垃圾場合流,然後至高雄縣蚵仔寮出海。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高雄:獅子頭圳

美濃平原自清代乾隆年間即有漢人的入墾開發,與當時盤據該區域的原住民以及鄰近閩南族群長期武裝械鬥以爭取更多墾地,並且發展出擴及整個屏東平原的客屬移民區域聯防的民兵制度,並且引進漢人式的耕作文化和耕作模式,賦予了美濃平原人文空間的新面貌。

美濃平原最初漢人聚落的形成,是基於生活水源的取得難易,所以選擇在美濃溪、竹仔門溪與羌仔寮溪等交會處建庄,並依循傳統的風水觀念和生活習慣,沿著美濃溪北岸依序建造夥房合院,形成帶狀空間分布的組成型態。
地方居民利用豐沛的自然水源,作為農耕灌溉、洗滌飲水與交通聯絡等民生使用,滿足群居生活基本的機能需求外,間接地也產生許多河岸文化的活動行為,例如:宗教祭典、休閒娛樂與聊天交流等種類,皆是透過與河川水系間的互動連繫,逐漸建立起獨特緊密的關係網絡。

日治時期以後,美濃開始進入現代化開發的階段,此一時期日治政府在美濃平原的空間整備,基本上奠基在兩項最主要的治理策略,第一為水利系統的建構,引進日方私營資本在河埔新生地開發新農場的規劃下,達到美濃平原的全面開發並躍升農業的單位生產力;另一項為水患的治理,面對含洪峰集中、河道廣佈的荖濃溪水患治理,以龜山堤防穩定河道。
more 請參閱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屏東:二峰圳

台灣水利資源政策需從新思考

詳情請參閱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雲林:崁頭厝圳

崁頭厝圳最早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引大湖口溪之水入圳以供灌溉;到了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五月之前,仍舊延襲原先所採取的一般取水方式,水源來自大湖口溪,但因源於山稜挾峙山谷之中,每遭颱風豪雨山洪,便將原先的圳道送水渠道與以毀壞,甚至河床平時無水流,但遇洪水便遭砂石埋入進水口。

昭和五年﹝1930年﹞當時臺南州斗六郡部古坑庄監視所於是由當時斗六郡守和水利組合出資建築固定堰堤,以灌溉附近單期作田三八○公頃;事後並在附近興建『堰堤改修竣工紀念碑』。

然而依照當時碑文記載構築堰提之做法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在於雨季過後大量淤沙阻塞取水口,甚至後來崩壩潰決危機;因此昭和十二年﹝1937年﹞乃重新更改設計為進水塔之豎井於溪床之中,並以暗渠通過溪床底部以連結原有水路;因取地表雨季降水逕流滲透補助,使得枯水期可利用所蒐集潛流增灌八十公頃第一期作,而成一年兩作區。一方面供應農民蔬果之栽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本區更為斗六糖廠責任原料區之甘蔗栽培地,以及大量的菸草種植原料地,即便是二次戰後國府來臺亦是,然而此一紀念碑卻於民國八十年左右遭到原先在大湖口溪河床開採砂石的砂石車和挖土機撞倒斷成三截,如今仍深埋當地,只勉強露出『崁頭厝』三字。

更多資訊 請參閱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嘉南大圳

台南市嘉南大圳、安順大排巡禮

傍晚的時間很多人喜歡到安平看海,站在四草橋上看著壯麗的夕陽與晚霞,反過身來則可以看到台南市灰矇的天空,右前方可見安平古堡燈塔的紅色屋頂,順著燈塔的左邊看下來有一大片的紅樹林,紅樹林上可以看到大群的鷺鷥聚集,這邊是著名的鹽水溪,退潮後的沙灘常吸引來許多覓食的鳥,偶而也會看到來此散步遊玩的人們;溪水的左邊有著另一條溪流「嘉南大圳排水」,兩條溪就在四草大橋前會合,像是一個張開雙臂的人;兩條溪流的中間有堤防隔開,堤防的裡面有很多的漁塭,隱約還可看到一做灰黑的砂山,旁邊有艘抽砂船正轟轟做響,抽起的砂先到一個沉澱池,灰黑的砂堆積到旁邊,烏黑的水則再流入鹽水溪。

~~~ 詳情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嘉義:道將圳

「道將圳」是歷史悠久的水圳,原分為「道爺圳」(康熙34年)與「將軍圳」(康熙26年),分別創設於康熙年間(約西元1687年)。日治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成立「水利組合」,併兩圳為「道將圳」。因上由「隆恩圳」與「蘭潭」的截流而自「八掌溪」的取水不足,特從嘉縣三界埔「赤蘭溪」的富成橋畔建導水口,沿線開鑿導水隧道、暗渠、明渠,注入「八掌溪」後,由渠首工引入「道將圳」,當時灌溉面積廣達3,600餘公頃,現仍灌溉1,340餘公頃。

【道將圳】三百多年來不僅灌溉古諸羅農田,早期水利工程規劃相當細心,與常民聚落猶如臍帶關係,更是嘉義地區的活水源頭。沿線聚落豐富的人文景緻,寫就一篇篇豐富的常民生活史,值得我們用心探究與品味。

詳細介紹請參閱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匯納西來的源流〜道將圳大事紀

西元前6992年 北回歸線開始由北往南飄移 時 北緯22°37'56.04"
1704年 諸羅建城於向南飄移的北回歸線上 北緯23°28'40.08"
1906年 丙午大地震 震垮了古桃城及官廟「天妃宮」。
1908年 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日本帝國爲確認跨過北回歸線完成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矗立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座標於水上,並以此論述建構八卦形狀的城市和發展副熱帶的區域經營。 北緯23°27'40.08"
2003年 「道將圳」─一條灌溉諸羅城316年的古圳開始被討論


<<完整大紀事連結...>>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2008台灣水圳會議暨道將圳文件展


壹、活動緣起:
“發源於山 使引入圳 流經了一城多鄉 數十村里 逕使得一片平原豐饒…..”
詩人 李承翰寫出道將圳,也說出台灣水圳形成的聚落人文。北回歸線經過的島國,平原本為荒漠。先民鑿渠灌溉終使荒野成為良田。
從「魚寮遺址」上溯至道將圳源頭-八掌溪,「匯納西來的移民源流」從明鄭以降一直影響區域的聚落發展,遠及2000〜4500年前的「魚寮」、「白鴿厝」、「南新」、「柴頭港」等遺址的平埔住民與「諸羅山社」的出現,到近400年以來,這個區域移民莫不由西登陸,再延著水系形成聚落發展。
2003年以來,持續探討影響此區域最重要水圳-「道將圳」的聚落文明。諸羅古圳開發距今321年,確實存在著各時期豐富多元的語彙。往東襟般綿延至玉山的自然林相裡,點綴著兩顆生命藍寶石-「蘭潭」與「仁義潭」水庫。左、右則有「八掌溪」與「牛稠溪」滋潤養護著這片肥沃平原。這個聚集20多萬人口的城市,更因北回歸線的影響,使人文、環境、生態、產業能夠獨具特色。然高鐵通車後城鄉的解構效應,反而使這個區塊顯現最具多層次的空間特質。
面對高鐵聯絡大道西南面的道將圳水系,期以本次水圳論壇活動邀請各領域長期研究的夥伴聚會研討,藉他山之石讓我們能更完整思考古圳的聚落人文與產業發展。
另外藉由本次邀集各區民間社團就推動水圳研究、守護與推廣及教育等課題分別發表經驗與議題的未來行動願景,形成一個民間關懷水圳的交流平台,同時並邀請水圳產、官、學領域等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對話,持續發展與政府、企業及社會大眾來對話~台灣的水圳現況與未來的再造願景。期待水圳在台灣未來的發展能更有永續三生的適宜位置與文化再生的展望。期待大家的與會與指教!

貳、計畫名稱:台灣水圳論壇暨道將圳文件展
參、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嘉義市政府
肆、主辦單位: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嘉義縣魚寮遺址文化協會
伍、合辦單位:嘉義市政府、嘉義縣政府
陸、媒體合辦:公共電視等(邀請中)
柒、協辦單位:嘉義大學、嘉南農田水利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社團法人台中縣新社鄉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台南社區大學、濕地保護聯盟、美濃月光山雜誌社、屏東環境保護聯盟、台北縣文史學會、新竹縣新埔鎮愛鄉協會、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北投區泉源社區發展協會、台北市北投東華社區發展協會、台北市大安區大學里辦公室等(名單持續邀請中)
捌、辦理時間:97年09月5 日(五)~9月6(六)二日
玖、辦理地點:嘉義大學(民生校區)管理學院國際會議廳
壹拾、參與人員:熱愛這塊土地、關心嘉義市城市發展的民眾及全台關心水圳議題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
壹拾壹、活動內容:
一、論壇:邀請台灣北、中、南、東各區民間社團就推動水圳研究、守護與推廣及教育等課題分別發表經驗與議題的未來行動願景,藉此次會議形成一個民間關懷水圳的交流及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平台,持續發展與政府、企業及社會大眾來對話~台灣的水圳現況與未來的再造願景。
二、文件展:展現過去5~6年來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推動水圳研究、踏查、搜集、紀錄、發表的各式文件與出版品及影像紀錄等,以供外界了解其中的價值與初步成果。
壹拾貳、活動行程: 請參閱

會議手冊: 請參閱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紅毛埤的今昔

紅毛埤vs蘭潭
舊稱紅毛埤(紅毛是指荷蘭人,埤有水庫的意思),相傳為17世紀荷蘭人所開鑿,故漢人稱之為紅毛埤,光復後改名為蘭潭。

盧厝里--活水源頭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港底情懷-大溪厝

歷史概要

1.1 開墾由來
大溪厝以前居民約700多戶,而後紛紛向外發展,現約只剩400多戶,古時,村名叫范家厝,據說是漳州府庵后久保坑現僅存范欽章ㄧ家,范姓先來開墾之故,但迄無證據,只是到了明治時代(約1872年),全村僅剩一戶范姓人家,後來黃氏、陳氏、賴氏三大家族人口慢慢增加,里內現以賴氏為最大宗族,成為大溪厝重要的成員。
1.2 名稱由來
至於「大溪厝」之名,有人說是因為康熙47年(1708年)興築大溪厝陂才有「大溪厝」的稱謂出現;或說大溪厝地名是因開墾者很多,而有「大家的厝」之稱呼,而後流傳為「大家厝」(「大溪厝」---台語),便一直使用到現在。


1.3 大姓宗祠研討
因為里內現以賴氏為最大宗族,嘉義市名人首任民選市長賴淵平先生是大溪厝賴家後代、張文英市長也是大溪厝賴家的媳婦,所以,賴姓在此有其重要地位,以下就來探討賴氏宗祠:賴氏祖先是由漳州府平和縣移居來台,由於早年祖產繼承糾紛,以致宗祠缺少管理。宗祠內之主廳供奉有十多個祖宗牌位,一般宗祠較少看見這麼多牌位,保存的牌位多象徵家族繁衍子孫多。
賴氏兩座宗祠年代約80年,頂公為大老婆所有;下公為小老婆所有,兩棟建築各有特色。賴氏祖先娶兩房,大房沒有生育,過繼二房的兒子,頂公祠屬於大房所有,下公祠則屬於二房,相傳二十三代,而以往每逢元宵節,子孫會齊聚頂公祠「吃公」,聚餐聯誼。

頂公座落於嘉義市大溪厝94號,
因年代久遠,子孫多已離鄉背井出外打拼,更顯得宗祠孤單寥落,且日積月累乏人照料,更顯得破落,從外觀是一進式三開間、一護龍的傳統建築;屋頂形式為燕尾屋脊,屋面為紅板瓦片,主架構為磚、木結構,內部雕刻精美,足以顯示出大戶人家的氣派,只可惜未能善加維護,重要物品早已被小偷偷個精光了,據住於旁邊賴姓75歲老先生口述,基地旁的小房子已不堪使用,又加上四、五年前刮颱風,夜裡宗祠珍貴的雕刻品、祭拜用的上桌等都不見了,現在只剩下他早晚向宗祠點香祭拜了。

下公則座落於嘉義市大溪厝161號。
但現在下公也是一進式三開間的傳統建築,屋頂是馬背形式,同樣有精美雕刻,多了八角窗的特色,但宗祠內的重要祭器也遭小偷光顧,早已無存。
只是下公比頂公來得有人氣,平常出入的人多,基地位置好,廣場較寬敞,大溪厝幼稚園及開票所也設在旁邊,且有各種活動也在此舉行:如媽媽土風舞表演。而下公後代為了能保存宗祠,故有整修宗祠,然而礙於經費不足,只能稍加整理,勉強延長使用年限,所以,還是需要相關單位注意,才不失前嘉義市長賴淵平贈送「尊祖敬宗」的意義。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頂笨仔 - 一個以竹為本的社區

以竹為本的社區


笨箕湖在日治時期的地圖上就有著頂笨仔聚落的地名,地處北回歸線上下三十公里軸線,海拔一千公尺左右。某個早晨我們走訪地形酷似畚箕的頂笨仔,在通往奮起湖車站的古道,居高臨下,可清楚的溜覽這個早期因交通封閉的聚落,完全就地取材,以石頭、竹木材建構家園。從28戶建築的田調過程,每個存在的建築印記、生活語彙,鮮活的一一呈現眼前。在柑仔宅28號洪添主老先生家護龍的通舖底下掀出屬一、二鄰共有的二十桌份的碗盤組,印證其實有人的開始就有社區的互動和關心,「社區營造」祇是新近流行的名詞罷了。
經濟主宰著聚落的興衰,文化、環境關係著種族的永續綿延。唯有立足自己的土地,回溯歷史的原點,從傳統產業的再出發去思考下一個未來。1740年劉家先祖文科公遷台定居大湖,在一百五十年前落腳頂笨仔以竹為本,採筍、造紙,營林,曾經盛極一時,這個族群已徹底忘了自己的客家血緣,惟從日常生活和用語找到脈落。讓我們一起順著祖先的足跡、回想產業的更替,慢慢的拼湊出被我們遺忘的歷史區塊
以下是找出部分的社區產業和未來:
1、墘仔寮橋的溯源找到墘仔寮是鹼子寮的誤音,由鹼子寮而發現有製鹼的產業,而鹼是用來日常生活需要,如鹼粽及溶解仙草葉脈增加濃度、、、等用途。
2、高山茶葉競爭激烈,夏、秋茶價格不敷本成本,所以大部分放棄採收,相當可惜。所以提出回溯葉脈成長條件不同,而應該以不同的烘培火候及揉捻技巧,製成頂級的重培茶葉。經過綠野仙蹤劉姓夫婦試做成功且已銷售了兩百餘斤,這對社區產業是一件相當受鼓勵的經驗,也因此延伸出四季茶的概念。
3、梅子是社區另一件相當優勢的產業,脆梅深受大眾的喜愛,惟久放口感不佳過於甜膩,團隊提出經驗已成功的製成酸甜稍帶點杏仁苦味的最佳口感,可久放而延長脆梅的銷售期程。九號能福叔的梅醬更是頂級,適當的包裝可使它更具賣相。
4、白色為主,少量粉色間雜桃紅的杏花樹群,可點亮及呈現這個以石頭型塑的社區更顯優雅,同時杏果、杏乾可為社區帶來另一新興的產業,我们春節邀集28戶外出兒女回來,一起種下350棵杏果,相約來年再續。往後舉凡結婚、生子,會分別種下白、粉花色,特殊喜訊以大紅為主。懷念親人則以銘心刻骨的九州梅花紀念。讓紫籐、杜鵑在交接的季節亮眼點綴社區 。
5、台灣百合的繁延環境與金針花相同,因此有百合就可找到金針。太麻里多數金針農的原鄉就是頂笨社區,到處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和早期的生產工具。因此金針和百合可以改造地景外,更可重新給於這兩種傳統產業不同的詮釋。(百合的球根可食用也具療效,金針可食用,根株亦可藥用)
6、整個地景的規劃,以四季分明的本土樹種點綴,比如春梅、桃杏過後油桐登場,原生欒樹則在八、九、十月獨領風騷,由粉黃轉紅而咖啡的多變色彩,花期是平地的兩倍,色彩飽和。而深秋則有金裡透紅的柿子一粒粒粧點著天際樹梢,有如音符般的跳躍,述說著豐收的喜悅。柿餅係系列產品已有成果,比番路的香Q,有待開發。冬季裡,讓墘仔寮橋邊,小葉櫸木林的橘紅樹葉,溫暖遊客寒意。
7、社區以竹為本,早期發展竹業,如今仍完整的留下產業相關的器具。高海拔的轎篙仔桶筍是社區另一項具特色的產業,因加工特殊仍保留鮮綠,嘉義名店-竹林樓買斷整個貨源,計劃輔導成立完整的產銷系統。
8、系列的產品由團隊進行資源整合和包裝定調,相信深入的找出社區特有文化論述和包裝語彙後,這個以竹子、石頭代言的社區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9、五月上旬一到晚上,螢火蟲整片山野飛舞非常壯觀,我們認為常態才是生態,當被指定為民宿區而讓這個社區民眾高興時,耽心的是看不到完整的配套思考,小小28戶社區,能容納多少人,多少車輛。水的供給是否夠用,又汙排水及大量的垃圾如何處理等等,這些都是迫在眼前的問題。(劉能福先生願提供土地停車)。
10、28戶以石頭、木材和竹子為建材多數已算歷史建築,甚至於可列為古蹟。921地震整個聚落基礎仍然完好,唯可惜的是屋頂全毀,換上不協調的鐵皮屋頂。如果能爭取經費換回銀色灰瓦,整個社區當可算特具風格的歷史建築群。
11、一百五十年來,因早期交通封閉,因而完整的留下特殊的風土民情和生活器具。社區被定為民宿區,但整個先期的配套規劃並未看到開發以後如何能夠保留原有特色,是社區面臨思考的課題。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道將圳 源起


從魚寮遺址上溯至道將圳源頭-八掌溪,「西來的移民源流」從明鄭以降一直影響區域的聚落發展,遠及2000〜4500年前的魚寮、白鴿厝、南新、柴頭港等遺址的平埔住民與「諸羅山社」的出現,到近400年以來,這個區域移民莫不由西登陸再延著水系形成聚落發展。
2003年以來,持續探討影響此區域最重要水圳-道將圳的聚落文明。諸羅古圳開發320年,確是存在著各時期豐富多元的語彙。往東襟般綿延至玉山的自然林相裡,點綴著兩顆生命藍寶石-「蘭潭」與「仁義潭」水庫。左、右則有「八掌溪」與「牛稠溪」滋潤養護著這片肥沃平原。這個聚集27萬人口的城市,更因北回歸線的影響,使人文、環境、生態、產業能夠獨具特色。然高鐵通車後城鄉的解構效應,反而使這個區塊顯現最具多層次的空間特質。面對高鐵聯絡大道西南面的道將圳水系,須要透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期能更完整呈現古圳的聚落人文與產業發展。
大溪厝因有長三公里,寬廣的「港底」水道連結「柴頭港陂」與14公頃的篦麻腳埤而名「大溪厝」,它由早期的八個聚落形成,仍留有六口取水用井。灌溉水質因受市區家庭廢水的污染,而使肥沃的農田面臨發展危機。「頂公厝」土地產權訴訟,使得七十餘年的精緻的木構建築面臨拆除危機。
「柴頭港」因為有遺址的發現而證明更早平埔族群的社群活動,幾次機場的擴建影響聚落遷徙,「港坪」花卉特區深具特色但並未能形成觀光資源。從這一帶待發掘的人文軼事或許可以理出重新建構的語彙。「劉厝」雖然幾次社造活動的執行,但並未與水圳發展連結?又為何未以開發最早的陳家為名?榕樹公四百年來見證那些更迭?而這些歷史的還原到底對社區往後的規劃會有何益? 「湖內里」臨近「八掌溪」以永欽橋溝通78東西快速道路,自古依此過溪「半月中庄」南往府城,又南靖糖鐵與中油鐵道在軍事能源的發展,百餘年來曾經辦演倚重的腳色。聚落面臨區段征收,溯溪伸展至「興安」是未開發的處女地。關鍵的聚落資源調查相當重要。本計畫希望能詳實記錄本市道將圳聚落的發展與城市的關係,並針對聚落人文提出深入的調查報告,並以全案的成果資料建議提出申請台灣重要文化景觀。

魚寮遺址

魚寮溯源計畫

古圳 遺址 客家聚落的歷史向度
「道將圳」的開發距今321年,灌概面積從3640餘公頃到現在仍有1340餘公頃的農作賴以滋潤。全圳總長97公里,早期為本市埤麻腳庄陳日新、游立天等人聚資萬兩,引八掌溪水灌概農田,惜因資金不足停滯,幸賴道台(高拱乾)應允幫忙再聚資萬兩得以竣工引水,感念其德而名-「道爺圳」,時康熙三十四年(1695),此圳以「諸羅山大陂」、「柴頭港陂」、「埤麻腳埤」為滯洪池,魚寮水系則作為與「加走陂」間的滯洪引道,之間長可七公里有餘與嘉義市大溪厝銜接。大正十二年與「將軍圳」(康熙二十六年1687)合併名-「道將圳」,再引三界埔赤蘭溪流貼補八掌溪水源的不足。聚此嘉義西部平原得以一年兩季稻作,餘暇仍可雜作貼補家計。可見此圳對嘉義平原的發展足具貢獻。
魚寮遺址可分上層出土(2000-3000)、第二層出土研究(3500-4500)面積廣達三十餘公頃(依鹿野忠雄記載),沿著此段古圳不遠有著白鴿厝遺址、南新遺址、柴頭港遺址,又從大溪厝的「檳榔園」過嘉義市的番仔溝到洪雅族聚落的「諸羅山社」,可以初窺平埔族的發展脈絡。
魚寮聚落原先是有七個社群的聚集,後因盜匪的殺掠而散庄。聚落信仰保安宮主祀三山國王與王爺夫人,據傳為明鄭時期大陸祖廟供奉來台,至今也有三百餘年以上。往東七百公尺大眾爺廟後方,有一糖廠鐵道以南北走向,銜接高鐵五十米道與嘉朴公路。水圳穿越中山高接近「蓖麻腳埤」制水閘有一「元帥廟」據傳是為林爽文事變陣亡的清朝兵將一十三人。
聚落近代發展與周邊糖業密不可分,白鴿厝農場與廢棄的中島農場記錄著糖業的發展史,而鐵道早期據傳是南北的戰略預備要道。從人文、地理脈絡的發展我們看到歷史的縱深,從水圳的紋理找到聚落的發展軌蹟,而糖業成就現代化的台灣,但聚落產業是否會跟糖業一樣走入歷史灰燼。我們想本份的回到一切的原點從新審視,或許能夠有樂觀的理由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產業和永續經營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