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97年曹公圳活化與再利用高峰論壇

《慶祝鳳山建城220周年暨慶祝曹公圳完工170週年》系列活動
「97年曹公圳活化與再利用高峰論壇」
時間:97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地點:高雄縣政府多媒體簡報室(鳳山市光復路二段132號)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彰化:東西三圳

「貓羅」是彰化的一條溪。「東西二圳」是彰化的一條溝。在「快官」將貓羅溪的水引進來,繞過八卦山麓,經過柴坑仔,進入彰化市,二百年來這條溝源源不斷的供水給「彰化」、「和美」與「線西」的大片良田,使彰化縣不僅有台灣蔬雂宋晼A也孕育彰化成為人文薈集之處,連附近的「花壇」也一直是台灣的碾米中心。不同品牌的米,大都是在這裡把糙米碾成白米,一袋袋的送到本省各地的市場上。

由於有這一條水溝,所以彰化市通過水溝的地方叫「過溝仔」。以前溝仔邊住了很多乞丐,有人給他們誘F二十八間的乞丐寮住,所以叫「二八間仔」,就在彰化市民生國小的附近。小時候,我常常在這裡溜達,玩玻璃珠、看歌仔戲、摘番石榴……。三十五年後,走過彰化市民生路,市貌雖改,依然記得這邊長一棵樹,那邊有一個鐵車道。記憶裡的世界總是比較美,以前媽媽常牽著我的小手,夕陽下,過溝仔邊指著一幢二層樓的房子,說:「這叫兔子房子,窗戶像兔子的眼睛,大門像兔子的嘴巴。」媽媽的想像力,把「二八間仔」邊的環境,譜上彩虹般美麗的顏色。

更多資訊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高雄:曹公圳

高雄平原的愛河、前鎮河、後勁溪、鳳山溪的源頭,都與曹公圳有關。曹公圳現在被稱為高雄平原的「生命泉源」,她的水圳功能日益重要,如今已成為高雄縣、市政府推動「水岸花香」、「城鄉新風貌」、「溼地廊道」的魔法師。清除高雄平原水域的污垢就靠曹公圳帶來活水,因為來自水圳清淨的水源,是解決高雄都會區水污染(淡化)的救星。

「曹公圳」走過170年(道光17、1837)的歲月,已圓滿完成農業時代的歷史性任務,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曹公圳」卻仍無法卸下子肩,還要繼續完成新時代的使命。撫今追昔,我們除了感謝先賢辛勞,開創「曹公圳」的豐功偉績之外,如何讓「曹公圳」永續經營,才是繼續發揮「曹公圳」功能的焦點。

更多資訊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台北:瑠公圳

瑠公圳主要路線約為從新店碧潭、大坪林經景美地區後於公館分成東西兩條。東邊於一條再分為兩條,一條入六張犛,另一條入興雅庄(今松山區的台北臺北機場、松山菸廠、信義區),另一支流則經今新生南路及新生北路後入劍潭。1930年代,北入劍潭瑠公圳支流全線被移作排水污溝使用,此路段並於1970年代加蓋成為新生北路高架橋。而其餘區段,也在同一時期隨該路段田地改為建地而多所棄置。2000年代,瑠公圳僅剩新店溪碧潭附近的四公里渠道。新店段(新店碧潭至新店順安街景美橋頭)的圳道其產權均為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所有,部份無償提供給新店市公所作為停車場或公園使用。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桃園:埤塘

桃園台地群最初是由古石門溪(今大漢溪)沖積而成。約在一萬多年前由於台北盆地陷落,古石門溪被襲奪而改道淡水河入海,使得整個台地面的溪流皆成了斷頭河,由於缺乏源遠流長的流水提供灌溉使用,加上沖積扇的紅土礫石層保水不易,每逢旱季農作物的灌溉便成為大問題。因此,先民早在明清時代就開始築埤圳蓄水做為灌溉水源,利用地形上的低窪地闢為埤塘,或於台地面緩坡下方築堤成池塘,儲存地表水,供農田灌溉耕作使用。
早期的埤塘以儲存雨水為主,因此多為看天池,民國元年桃園台地發生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日本當局便決定興建桃園大圳,就是現今台地水圳系統發展之始。桃園大圳於民國五年開始興建,17年(1928年)才全部竣工,桃園大圳儲集大嵙崁溪溪水與天然雨水,是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水利工程。

後來桃園大圳完成,曾經在民國18年台灣發生罕見的旱災,但是在大圳灌溉區內的農田卻不受影響,由此可見桃園大圳的灌溉的重要性。

後於民國53年(1964年)石門水庫工程竣工,桃園大圳進水口改自後池堰取水,桃園大圳之灌溉面積,涵蓋當今桃園縣、桃園市、大溪鎮、八德市、龜山鄉、蘆竹鄉、大園鄉、中壢市、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等地,共二萬二千多公頃耕地獲得灌溉,並使原為亢旱缺水之高台地變為二期作之種稻良田。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台中:白冷圳

1928年12月日本政府為了灌溉大南種苗場開始興建白冷圳,1932年5月才完工,耗時3年6個月,總工程費為104萬日圓(相當新台幣12億元)。白冷圳從大甲溪上游和平鄉白冷(天輪發電廠對面)沿著大甲溪西岸半山腰逢山開鑿隧道,遇溪谷架設渡槽與倒虹吸管,翻山越嶺、從一個山頭的水引到另一個山頭,新社台地全長16.6公里。其中大小共22個隧道、共7.2公里、渡槽14座、倒虹吸管3座,白冷圳雖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但它擁有世界上所有水利工程構造物之精華。七十多年來白冷圳不但宛如母親的奶水、滋潤整個白冷圳社區,2001年更被民眾票選為台中縣歷史建築物第一景,全國百景26名。

更多資訊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新竹:竹東圳與湧泉

竹東圳原設計為灌溉用水圳,自竹東造樹排攔取上坪溪流水為水源,早期僅為灌溉用途,後因新竹與竹東地區用水日漸缺乏,又因新竹科學園區之成立, 每日需要大量用水, 故有寶山水庫之建立, 而寶山水庫之水源即取自竹東圳,故可知先人規劃之竹東圳,於今日不僅供應灌溉用水,更涵蓋了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對今人貢獻之大,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之深。
  竹東圳全長二十一公里有餘,其間大小隧道共十四座,原設計有十三座隧道,第十四座隧道係因寶山水庫之建立,而新開挖之隧道,其攔取原竹東圳之流水,經第十四號隧道而導入寶山水庫,此為寶山水庫之最主要水源。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後勁溪與沿線仕隆圳、援中港圳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林啟燦教授和研究生,組成了「鄉土環境污染調查團隊」,長期進行後勁溪的水質監測,在2001年時發現仁武橋下一個排放口,所排放的多種有機氯溶劑的濃度高得離譜,透過和某家知名大廠商的直接對話,污染行為很快獲得改善,然而到2006年,該廠又故態復萌,林教授與本中心商議,希望將此污染事證公開,讓政府和所有廠商知所警惕。

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此一污染行為的影響,本中心針對後勁溪在八卦寮以下流域的環境進行勘查了解,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後勁溪竟是高雄地區1,600多公頃的農田的灌溉水源。

後勁溪上游有二條支流,一條是從高屏溪引水的曹公圳至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此處亦為左營圳路和楠梓圳路(後勁溪)的分水位置;另一條則是發源自大社鄉的楠梓溪(此河段旁設有大社工業區),二條支流往西行至西青埔垃圾場合流,然後至高雄縣蚵仔寮出海。

更多資訊 請連結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高雄:獅子頭圳

美濃平原自清代乾隆年間即有漢人的入墾開發,與當時盤據該區域的原住民以及鄰近閩南族群長期武裝械鬥以爭取更多墾地,並且發展出擴及整個屏東平原的客屬移民區域聯防的民兵制度,並且引進漢人式的耕作文化和耕作模式,賦予了美濃平原人文空間的新面貌。

美濃平原最初漢人聚落的形成,是基於生活水源的取得難易,所以選擇在美濃溪、竹仔門溪與羌仔寮溪等交會處建庄,並依循傳統的風水觀念和生活習慣,沿著美濃溪北岸依序建造夥房合院,形成帶狀空間分布的組成型態。
地方居民利用豐沛的自然水源,作為農耕灌溉、洗滌飲水與交通聯絡等民生使用,滿足群居生活基本的機能需求外,間接地也產生許多河岸文化的活動行為,例如:宗教祭典、休閒娛樂與聊天交流等種類,皆是透過與河川水系間的互動連繫,逐漸建立起獨特緊密的關係網絡。

日治時期以後,美濃開始進入現代化開發的階段,此一時期日治政府在美濃平原的空間整備,基本上奠基在兩項最主要的治理策略,第一為水利系統的建構,引進日方私營資本在河埔新生地開發新農場的規劃下,達到美濃平原的全面開發並躍升農業的單位生產力;另一項為水患的治理,面對含洪峰集中、河道廣佈的荖濃溪水患治理,以龜山堤防穩定河道。
more 請參閱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屏東:二峰圳

台灣水利資源政策需從新思考

詳情請參閱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雲林:崁頭厝圳

崁頭厝圳最早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引大湖口溪之水入圳以供灌溉;到了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五月之前,仍舊延襲原先所採取的一般取水方式,水源來自大湖口溪,但因源於山稜挾峙山谷之中,每遭颱風豪雨山洪,便將原先的圳道送水渠道與以毀壞,甚至河床平時無水流,但遇洪水便遭砂石埋入進水口。

昭和五年﹝1930年﹞當時臺南州斗六郡部古坑庄監視所於是由當時斗六郡守和水利組合出資建築固定堰堤,以灌溉附近單期作田三八○公頃;事後並在附近興建『堰堤改修竣工紀念碑』。

然而依照當時碑文記載構築堰提之做法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在於雨季過後大量淤沙阻塞取水口,甚至後來崩壩潰決危機;因此昭和十二年﹝1937年﹞乃重新更改設計為進水塔之豎井於溪床之中,並以暗渠通過溪床底部以連結原有水路;因取地表雨季降水逕流滲透補助,使得枯水期可利用所蒐集潛流增灌八十公頃第一期作,而成一年兩作區。一方面供應農民蔬果之栽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本區更為斗六糖廠責任原料區之甘蔗栽培地,以及大量的菸草種植原料地,即便是二次戰後國府來臺亦是,然而此一紀念碑卻於民國八十年左右遭到原先在大湖口溪河床開採砂石的砂石車和挖土機撞倒斷成三截,如今仍深埋當地,只勉強露出『崁頭厝』三字。

更多資訊 請參閱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嘉南大圳

台南市嘉南大圳、安順大排巡禮

傍晚的時間很多人喜歡到安平看海,站在四草橋上看著壯麗的夕陽與晚霞,反過身來則可以看到台南市灰矇的天空,右前方可見安平古堡燈塔的紅色屋頂,順著燈塔的左邊看下來有一大片的紅樹林,紅樹林上可以看到大群的鷺鷥聚集,這邊是著名的鹽水溪,退潮後的沙灘常吸引來許多覓食的鳥,偶而也會看到來此散步遊玩的人們;溪水的左邊有著另一條溪流「嘉南大圳排水」,兩條溪就在四草大橋前會合,像是一個張開雙臂的人;兩條溪流的中間有堤防隔開,堤防的裡面有很多的漁塭,隱約還可看到一做灰黑的砂山,旁邊有艘抽砂船正轟轟做響,抽起的砂先到一個沉澱池,灰黑的砂堆積到旁邊,烏黑的水則再流入鹽水溪。

~~~ 詳情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嘉義:道將圳

「道將圳」是歷史悠久的水圳,原分為「道爺圳」(康熙34年)與「將軍圳」(康熙26年),分別創設於康熙年間(約西元1687年)。日治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成立「水利組合」,併兩圳為「道將圳」。因上由「隆恩圳」與「蘭潭」的截流而自「八掌溪」的取水不足,特從嘉縣三界埔「赤蘭溪」的富成橋畔建導水口,沿線開鑿導水隧道、暗渠、明渠,注入「八掌溪」後,由渠首工引入「道將圳」,當時灌溉面積廣達3,600餘公頃,現仍灌溉1,340餘公頃。

【道將圳】三百多年來不僅灌溉古諸羅農田,早期水利工程規劃相當細心,與常民聚落猶如臍帶關係,更是嘉義地區的活水源頭。沿線聚落豐富的人文景緻,寫就一篇篇豐富的常民生活史,值得我們用心探究與品味。

詳細介紹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