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2008水圳會議之水圳議題介紹 雲林:崁頭厝圳

崁頭厝圳最早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引大湖口溪之水入圳以供灌溉;到了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五月之前,仍舊延襲原先所採取的一般取水方式,水源來自大湖口溪,但因源於山稜挾峙山谷之中,每遭颱風豪雨山洪,便將原先的圳道送水渠道與以毀壞,甚至河床平時無水流,但遇洪水便遭砂石埋入進水口。

昭和五年﹝1930年﹞當時臺南州斗六郡部古坑庄監視所於是由當時斗六郡守和水利組合出資建築固定堰堤,以灌溉附近單期作田三八○公頃;事後並在附近興建『堰堤改修竣工紀念碑』。

然而依照當時碑文記載構築堰提之做法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在於雨季過後大量淤沙阻塞取水口,甚至後來崩壩潰決危機;因此昭和十二年﹝1937年﹞乃重新更改設計為進水塔之豎井於溪床之中,並以暗渠通過溪床底部以連結原有水路;因取地表雨季降水逕流滲透補助,使得枯水期可利用所蒐集潛流增灌八十公頃第一期作,而成一年兩作區。一方面供應農民蔬果之栽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本區更為斗六糖廠責任原料區之甘蔗栽培地,以及大量的菸草種植原料地,即便是二次戰後國府來臺亦是,然而此一紀念碑卻於民國八十年左右遭到原先在大湖口溪河床開採砂石的砂石車和挖土機撞倒斷成三截,如今仍深埋當地,只勉強露出『崁頭厝』三字。

更多資訊 請參閱

沒有留言: